
消防是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,四通八達的胡同是北京特色,但也給消防工作帶來很多挑戰。以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為例,1.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坐落著113條胡同、3294處平房院落,平房占比達到95%。密集的人口、窄小的胡同、產權復雜的老舊房屋都在增加著基層消防工作的難度。
近年來,大柵欄街道強化科技賦能,建立“秒級響應,分鐘到場”的“智慧消防”預警體系和“人防+技防+物防”防火體系,切實將火災消滅在“萌芽狀態”。
統籌謀劃“智慧消防”建設
“智慧消防”預警體系的成功落地源于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。大柵欄街道積極謀劃“智慧消防”系統和安裝工作,多次召開專題會,并邀請區級部門、企業單位和業界專家到街道開展會商座談,開展可行性研究,提升“智慧消防”項目落地后的實用效能。
在此套預警體系中,大柵欄街道試點應用了一套聯網式煙感報警器。該煙感報警器具有安裝簡便、外型小巧、靈敏度高、性能穩定等特點,街道廣泛發動網格力量入戶走訪宣傳,提升居民對該煙感報警器的知曉率和接受度。
在安裝過程中,街道采用了“先試點、再推廣”的模式。首先,選取煤市街東社區作為首個試點社區,安裝煙感報警器2000余臺,為后續推廣打下堅固基礎;其次,在前門西河沿社區、延壽街社區等2個重點社區安裝3000余臺,初步搭建完成“智慧消防”體系,形成了線上可視化系統;在全面鋪開安裝過程中,各社區建立安裝進度臺賬,技術人員于節假日錯峰安裝,穩步推進設備安裝工作。截至目前,已經為轄區平房院落及生產經營單位9000余戶安裝聯網式報警器1.4萬余臺,實現地區平房院落100%全覆蓋。
實現24小時全時監測
街道制定《智慧消防運維中心工作流程》《現場處置人員工作職責》等多項制度流程,建立了大柵欄街道“智慧消防”運維中心,安排人員24小時三班制值守,通過可視化實時監控煙感設備運行狀態和報警狀態。
煙感報警信號傳送到平臺后,平臺會通過短信、語音電話等方式通知住戶、社區網格人員以及值班人員,值班人員第一時間對住戶進行電話回訪核實。若住戶電話接通且核實為非火情,則由值班人員登記錄入系統,進行防火提示;若核實確為發生火情,則通知住戶立即離開現場,迅速聯系消防小站及街道跟進處置;若住戶電話無法接通,電臺通知街道自己組建的消防巡查隊現場核實,并跟進后續情況。
同時,街道還制作了全域消防安全沙盤,建立系統化、規范化、長效化、精細化的安全處置及宣教體驗中心,從根本上提升統籌各項安全調度能力。
專業巡查隊伍賦能精準處置
為進一步提高處置精準性,街道組建了一支專業的消防巡查隊伍。消防巡查隊伍主要有三個職責:對住戶未響應的報警信息第一時間入戶核實;對轄區消防安全隱患進行巡查檢查;對煙感器運行狀態進行維護巡檢。
2024年7月6日20點54分,楊梅竹斜街一位老人家中煙感報警器發出警報,值班人員無法與住戶取得聯系,巡查隊接報后第一時間到場核實,發現房屋鎖門,現場有明顯煳味和輕微煙霧。巡查隊立即上報小型消防站,消防人員兩分鐘到達現場,破門而入,發現老人不在家且忘記關火,已發生煳鍋情況。此次火情處置,從“報警”到“掐滅”,全程僅耗時10分鐘。
據悉,街道“智慧消防”運行以來,共發生煙感報警5077次,聯動消防夜巡隊現場核實1302起,電話核實回訪宣傳防火提示3775次,處置因干鍋、遺留火種等引發的突發事件210起,有效提升了地區社會面火災防控水平。
街道還將消防與網格聯動,增強共治能力。樓門院長、志愿者等專群力量,建立實名制網格隊伍,每個網格員手機鏈接煙感報警短信,形成“一竿子插到底”抓安全責任落實的良好局面。
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的智慧消防體系建設,是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基層應急體系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。像大柵欄街道這樣“科技+機制”的創新模式將為“智慧應急”提供更多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基層經驗。



